人人皆可以看惯,就是涵养;事事都觉得顺眼,才是修行
图片
作者:子墨
无论何时,都要深情与生活,更要让自己知道,涵养与修行,是心灵的境界。
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。”在生活的大舞台上,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纷繁复杂的事。
如何对待这些人和事,反映着我们内心的境界,而“人人皆可以看惯,就是涵养;事事都觉得顺眼,才是修行”这句话,恰似一把钥匙,为我们开启通往更高精神层次的大门。
图片
一、看惯众人,这才是一个人涵养的基石
在人群之中,差异如同繁星闪烁。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性格、观念和行为方式。
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”就像在一个大家庭中,兄弟姐妹虽有共同的成长环境,但依然个性迥异。涵养,便是在面对这些差异时的包容态度。
古往今来,有许多仁人志士展现出了非凡的涵养。
孔子云:“君子和而不同。”他周游列国,面对各国不同的文化、风俗以及形形色色的人,都能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。
他不要求他人与自己完全一致,而是尊重差异,在不同中寻求和谐共处之道。
这种看惯众人的涵养,并非是对他人缺点的忽视,而是在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元基础上的一种宽容。
当我们走在繁华的街市,看到不同职业、不同身份的人忙碌奔波时,若能以一种看惯的心态去对待,不轻易对他人的行为举止产生鄙夷或厌恶,那便是在涵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图片
二、顺眼诸事,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路径
生活之事,犹如四季更替,有晴有雨,有暖有寒。
“事不三思终有悔,人能百忍自无忧。”不顺眼之事常常不期而至,而修行就在于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些事情。
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坎坷,仕途不顺,但他却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种种境遇。
他被贬江州时,虽身处逆境,却能顺眼于当地的山水和质朴的百姓生活。
他在诗中写道:“莫嫌地窄林亭小,莫厌贫家活计微。
大有高门锁宽宅,主人到老不曾归。”这种对生活琐事的顺眼,是一种深刻的修行。
无论是琐碎的家务劳动,还是工作中的挫折困难,当我们能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,不抱怨、不抗拒,而是积极地去面对,去从中寻找价值和意义,那便是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。
图片
三、涵养与修行的融合,从来都是心灵的升华
涵养与修行实则相辅相成。涵养是修行的外在表现,修行是涵养的内在支撑。
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当我们在涵养中不断积累对他人的包容,在修行中持续提升对事物的顺眼程度时,我们的心灵便在悄然升华。
在人际交往中,涵养让我们能够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,而修行则使我们在相处过程中遇到矛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。
例如,在团队合作中,成员之间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。
有涵养的人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,而经过修行的人则能够在分歧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,而不是陷入无谓的争吵。
这种融合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坚韧、豁达,如同经过磨砺的宝剑,在生活的战场上游刃有余。
故而,涵养与修行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意义的心灵之旅。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我们应以包容的涵养看惯众人,以平和的修行顺眼诸事。
因此,当我们真正达到人人皆可看惯、事事都能顺眼的境界时,我们的心灵将如同璀璨的星辰,在生活的天空中闪耀出最温暖、最明亮的光芒,照亮自己,也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